“眼鏡書記”的擔當與溫情
在策勒縣策勒鄉(xiāng)托格拉克艾格勒村,經常能看到一個戴著眼鏡的男子在忙碌,上午在紅棗地里,下午到了扶貧車間,晚上又站在了農牧民夜校的講臺上……提起他,村民都說“眼鏡書記”是個好書記。”
“眼鏡書記”名叫董新宇,是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駐托格拉克艾格勒村的第一書記、工作隊長。駐村以來,董新宇統(tǒng)籌駐村各支力量,聚焦總目標,圍繞“1+2+5”八項任務抓落實,用實干和擔當譜寫了托格拉克艾格勒村的新篇章。
制度管人強班子
村干部工作能力偏弱、村級事務管理不規(guī)范是董新宇駐村后要盡快解決的首要問題。董新宇堅持用制度管人,指導村“兩委”建立完善績效考核、群眾監(jiān)督等22項制度,制定長、中、短期工作計劃,將“三會一課”“四議兩公開”等制度做成流程圖,安排工作隊員結成“一對一”幫帶對子,一項工作兩人抓,村干部負主責抓落實,工作隊員協(xié)助指導提效果,在具體工作中逐步提高村干部“我能行”意識,養(yǎng)成根據計劃干、依據制度辦的工作習慣。
董新宇重視村級后備力量培養(yǎng)工作,他指導村“兩委”制定培養(yǎng)計劃,從致富帶頭人、優(yōu)秀務工青年等群體中篩選出想干事、能干事的年輕人重點培養(yǎng)。目前,培養(yǎng)村級后備力量8名,其中2名已進入村“兩委”班子。
“以前,村干部對工作隊的依賴思想較重,在董書記和工作隊員幫帶下,我們的主體意識增強了,落實工作從‘等著干’轉為‘我要干’,工作效率越來越高了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喀哈爾江·買吐送深有感觸地說。
“煩心棗”成“致富棗”
托格拉克艾格勒村是自治區(qū)深度貧困村,種植紅棗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。但受管理粗放、銷售渠道單一等因素影響,紅棗難賣、賣不出好價格一直是村民的煩心事。
責任必擔當,扶貧要精準。董新宇聯(lián)系農業(yè)專家尋方問計,在打造紅棗產業(yè)上下足力氣,努力幫村民把“煩心棗”打造成“致富棗”。董新宇爭取派出單位支持,邀請自治區(qū)林科院專家來村授課,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種植管理技術,引導村民采取降低樹體高度、加強花期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質增效。
紅棗成熟后,董新宇聯(lián)系當地的加工企業(yè),將村民的紅棗進行標準化加工,分級包裝統(tǒng)一銷售,打造“陽光一家親”紅棗品牌。同時,線上線下銷售并重,全村的300噸紅棗很快銷售一空,產值400多萬元。
“以前,紅棗每公斤8元沒人買,現在每公斤30元客戶搶著買。你說,這樣的書記我們能不佩服么!”村民努爾買買提·買提克熱木欽佩地說。
在培育紅棗產業(yè)的同時,董新宇指導村“兩委”班子在幫助富余勞動力就業(yè)、創(chuàng)業(yè)上下功夫,修建門面房提供給村民開商店、開飯館、開理發(fā)店;積極與各用工企業(yè)聯(lián)系協(xié)調,幫助100多名村民就近就地就業(yè)或外出務工。
大情小事就找他
“燈亮了、水通了,扶貧車間機器響,紅棗地里豐收忙……小村日日新,處處笑聲多。要問變化哪里來,‘眼鏡書記’他姓董。”在村里,因為喜歡董新宇,村民們編了個順口溜。
在董新宇衣服口袋里,一直裝著一個小本子,里面記錄的都是村里的事、村民的事。只要一有空閑,他就會帶著工作隊員、村干部去村民家走訪,聊家常,問冷暖,解難事。
一次入戶時,看到村民圖妮薩汗·買提薩利愁眉不展地坐在家里流眼淚,董新宇不由愣住了,“圖大姐,遇到什么難事了,你不是在縣城開服裝店嗎?”“董書記,我可咋辦呢……” 圖妮薩汗說。
圖妮薩汗是建檔立卡貧困戶,在工作隊幫助下,她利用扶貧貸款在縣城開了一家服裝店。沒想到,正當生意紅火時,房東突然告訴她門面房不再出租要出售,這可難壞了她,搬走代價太大,購買錢又不夠。了解情況后,董新宇和工作隊員籌集3萬元借給圖妮薩汗買下了門面房,不但沒影響生意,還帶動4名村民穩(wěn)定就業(yè)。
每到農忙時節(jié),都有一些外出務工村民不能及時趕回。“村民的事就是我們的事。”董新宇組織工作隊員、村干部、黨員成立“天山雪蓮黨員志愿服務隊”,及時幫助村民播種、收獲。村民都說:“不論我們在哪里,有‘眼鏡書記’在,我們心里就踏實。”
董新宇經常說:“駐村工作,既要有擔當,也要有溫情。”他是這樣說的,也一直是這樣做的。